管理智库四流人才变将才 在台湾,许多中小企业、家族企业,甚至大企业之所以面临企业“天险”无法突破,或者被接班人问题搞得团团转,最关键因素就是“人的问题”。
中小企业规模小,一开始创业可能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,彼此个性相投而组织起来。员工不多,组织扁平,管理简单,身为经营者常常什么都要懂,人治管理既有效率又富权变和弹性,能帮助企业在草创初期存活下来。
然而,企业成长后,当初因为志趣理念相合而合作的伙伴,是否能够共同承担企业发展的下一步?分封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为异姓王,对于组织未来发展是否真有帮助?
再说,家族事业一味安插亲戚好友担任主管或要职,自家人是否真的就比较可靠?会不会导致内行领导外行?这些亲族们真的一个比一个有能力、有长进,而且值得信赖吗?
台湾的中小企业,往往“人治”胜于“法治”,“人情”大于“义理”,这或许有助于创业,却无助于永续发展。郭台铭说:“人事替代及重要干部的能力加强,是中小企业转型中的关键问题。”
因此,郭台铭随着公司成长不断修正组织以及公司管理章程,避免劣币驱逐良币。
唯有不断学习、接受新制度的中小企业,才可能顺利成长;唯有能够帮助公司成长的员工,而非有关系的员工,才是组织发展需要的人才。
“人才的选拔和培育,是一个企业永恒的难题。”搞好了人的问题,组织发展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大半。
郭台铭在公司内部会议上最常要求主管,在执行业务时,务必要栽培干部,否则就是失职,也代表主管没有自我提升的能力。
所以,鸿海高阶主管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,就是找到能力比自己强的人,然后培训他们,满足鸿海不断变动和快速成长所需的庞大人才量。
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上
有好的人才的公司为什么还会失败?
——郭台铭
柯林斯在《从a到a 》第三章中,提到“先找对人,再找正确的方式”,这一章被郭台铭画满了红线,甚至要求经理级以上干部全部回去把第三章抄一遍。因为,郭台铭十分赞同书中提到“组织需要找到合适并且有纪律的人”的观点。
【《从a到a 》第三章】
推动优秀公司迈向卓越的领导人,并非先找出巴士该往哪里开,然后要员工把车子开过去;反而应该先找对人上车(要求不合适的人下车),接下来再弄清楚车子该往哪个方向开。
柯林斯则认为,“先找对人,再决定要做什么”,会比先有了什么工作,才找人来做重要。因为对的人,工作伦理健全,自我要求严格,对工作充满热情,不需要额外的管理,纪律分明且能力不差,在组织文化的建立上就容易许多,而且质地健康。
对的人认为,追求卓越是种自我要求,是种生活态度、工作伦理。人才的个性与态度重于教育背景、专业知识、技能、工作经验。
卓越企业用人原则:
1.用人有疑时,宁可放弃不用,再继续寻找。
2.需要人事变革时,尽快行动。不要耽误公司与员工的发展。
3.让优秀的人才掌握公司发展契机,而非请他们解决公司内部的严重问题。也就是让他们拼事业而非收拾烂摊子!
当主管和员工都是对的人,如此,公司拥有了有纪律的员工,人事管理的成本将节省许多,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在人事问题上。把时间拿来激励人心,完全是种浪费时间的做法,因为“找对人”,他们就会自我激励。
【如果……】
网络上流传一篇据说是郭台铭所写的文章《如果》,内容谈到员工的责任与义务,相当有意思,文章里写道:
如果:
(1)你只是接电话,告诉客户不知道、没办法。
(2)你只是开订单,不联络、不追踪,有问题不汇报、不处理。
(3)你只是打报表,不确定数字正确性。
(4)你只是接电话,从未希望客户有满意的感觉、从未希望客户多订一些货。
(5)你只是认为自己是助理,从未想过自己一言一行代表业务、主管、老板、公司。
那么,你不够格做一个称职的助理,你的工作,任何人都可以取代。
如果:
(1)你从未将部门业绩目标时时刻刻放在心中。
(2)你从未想过个人目标攸关部门目标达成。
(3)送样后,从未想过结果如何,为什么没消息。
(4)报价后,从未追踪为什么没有订单,差多少可以成交。
(5)订单多了,从未去想怎么回事,随波逐流、随客户起舞。
(6)订单少了,不去追查什么原因,毫无感觉、毫无动作。
(7)你从未想过在客户面前更专业、更守信。
(8)工作不规划、时间不管理、成本不掌控、客户不培养。
(9)你认为开发新客户、新市场是麻烦的、痛苦的。
那么,你不够格做一个称职的业务人员,你在,是我们大家的负担。
如果:
(1)你不把客户需求看得非常重要。
(2)你不把客户抱怨作为优先解决的事项,主动追查检讨。
(3)你时常不准时送货,以为客户永远都会等你。
(4)业务反映客户的问题,你嫌他烦。
(5)客户反映质量问题,你嫌他挑剔,视他为烂客户。
(6)你经常把“很麻烦”、“有困难”、“不想做”、“不可能”挂在嘴边。
(7)你把每天上班当做例行工作,不主动寻找问题、改善质量。
那么,你不够格做一个称职的生产部主管。与你共事,我很疲劳。每日我们在外努力,没有良好的质量,没有良好的服务做后盾,一切效果会打折扣,对客户的承诺都无法兑现,我们便成为“口才一流、质量二流、服务三流”的公司。
如果:
(1)有批评没有称赞,有惩罚没有奖励。
(2)对企业有利的,不立刻行动。
(3)经常把“再看看”、“再研究”挂在嘴边。
那么,我也只能偷偷地说,你不是一个称职的老板。我不能多说,毕竟你还是我的老板。
郭台铭说:“我不是天才,因为天才只能留在天上,我们顶多是人才,但要有执行力才算数。每个人每天都会有时间压力、质量压力、成本压力及业绩压力,没有压力不是‘工作’而是‘玩耍’,本人深有同感,欠缺压力还会使我衰老。”
我有一个梦:
我希望你们在组织中都有不可被取代的地位。
我希望每个部门在公司都有不可被取代的地位。
我希望我们的产品、质量、服务在客户心中有不可被取代的地位。
良禽择木
人才,将是鸿海未来的最大品牌。
——郭台铭
郭台铭对于人才,有一套“良禽择木”的思考原则。公司挑选人才时,人才同样也在挑选公司。因此,如何建构一套让人才与公司合作无间的过程,成为企业选才的首要之事。
郭台铭认为,良禽必须有五种基本素养:“品德、务实、思想、毅力、合群。”还必须经过七项考核:“个性内在特质、工作意愿、三心(责任心、上进心、企图心)、努力程度、工作历练、专业技能、教育背景”。
郭台铭认为,鸿海员工必须发展的执行力有六项:“专业知识,宏观的学习能力,自我负责的能力,积极面对困难、接受挫折的人生观,国际事务处理能力和团队中工作的合群能力。”
郭台铭认为,好的主管必须做好四件事情:“定策略、架组织、布人力、建系统。”
公司和员工之间,先能彼此信任,并且给予机会,再通过不断培训,才能让人才充分发挥才能。最后有了成果,再来论功行赏。
起用没有退路的人
郭台铭愿意给年轻人机会,不迷信大牌和学历,而且喜欢用没有退路的人。“当一个人得知他如果还有后路可退,就不会全力冲刺。”“给已经吃饱的人一碗饭吃,不但用处不大,而且他也不会感激你,但给饿肚子的人一碗饭吃,他不但会全力以赴,而且会感激你!”
郭台铭认为,企业家就是一个“只能成长,没有后路的人”,没有退路的人什么都没有,唯一一条路就是突破困境成长。能够和老板一样心态的人,自然能同舟共济,荣辱与共。
学会在饥饿环境中求生存,在没有退路中求前进,是未来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本领。“经济环境变化这么快速,当一家公司遇到困难的时候,如果一个董事长和管理阶层知道背后有母亲的怀抱,他就不会把企业彻底改造过来!”
时代已经变了,郭台铭说:“这已经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饭吃的时代了。”无论企业或员工,若没有背水一战的信念,未来被世界淘汰将是无法避免的事。
不怕干部能力强
郭台铭不怕干部比自己强,也绝对不吝啬奖赏。鸿海公司唯才适用,也不会强调谁是博士、谁是名校。郭台铭常说:“人才在哪里?站出来给我看!”鸿海舞台很大、机会很多,但人才还不够。鸿海每年所须的高科技人才仍高达一万人以上。郭台铭深知“人才等于钱财”,因此积极布局——抢才、征才、留才。
敢用——人才变将才
负责任、肯学习、勤动手、不怕错、守纪律、重团结。
——郭台铭用人铁则
郭台铭非常鼓励员工直接试验,从“做”中学。“学习的方法就是从工作中学习,学习后工作。做比说重要,习比学有效。”“像老鸟教小鸟飞时,一定要小鸟自己去飞。”老鸟会从很低的地方把小鸟往下放,一开始小鸟会往下掉,慢慢地就会靠自己的力量愈飞愈高。
——本文摘自:《创造奇迹的郭台铭》 王樵一 著 印刷工业出版社
|